名家雕塑賞析— —歐洲:文藝復興篇
文藝復興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7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。受古希臘神話“神人同形同性”觀念的影響,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繼承并發展了古希臘羅馬的雕刻藝術的傳統。它的核心是人文主義精神,打破了神學為核心的局面,這些同樣地也體現在了雕塑作品上。
圖 1《哀悼基督》
《哀悼基督》是公元1498年米開朗琪羅·博納羅蒂為圣彼得大教堂所作的大理石雕塑作品,現收藏于羅馬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。
作品中圣母的形象典雅而沉靜,默默地俯視著躺在她雙膝上的死去的基督,她年輕而美麗,沒有給人以過于悲傷和痛苦的感覺。雕塑中體現得更多的是人文主義的精神而不是宗教的氛圍。顯然這件作品帶有作者早期雕刻的風格特點,這個時期主要是對古典風格和題材的繼承,運用了穩重而優美的寫實手法。
作者突破了以往蒼白衰老的模式,圣母被刻畫成為一個容貌端莊美麗的少女,卻沒有影響到表現她對基督之死的悲痛,她的美是直觀的,但她的悲哀卻是深沉的。她所體現出的青春、永恒和不朽的美,正是人類對美追求的最高理想。
圖 2《大衛》
《大衛》是1501年-1504年間意大利雕塑家米開朗琪羅·博納羅蒂創作的大理石雕塑,現收藏于意大利佛羅倫薩美術學院。
此雕塑為大理石雕像,高3.96米,連基座高5.5米。該雕像展現了一個年輕有力的裸體男子形象,體態健美、神情堅定、肌肉飽滿、有生命力,似乎能夠感覺到人物身體血管的跳動,更突出了大衛作為一名英雄的高大形象。
《大衛》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,它對人體的贊美,表面上看是對古希臘藝術的"復興",實質上表示著人們已從黑暗的中世紀桎梏中解脫出來,充分認識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。米開朗基羅在雕刻過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熱情,塑造出來的不僅僅是一尊雕像,而是思想解放運動在藝術上得到表達的象征。
圖 3錫耶納大教堂
圖 4比薩大教堂
皮薩諾父子是意大利雕塑家,他們的作品是文藝復興時期雕塑的先驅。他們主要的作品有錫耶納大教堂[圖3]的布道壇和帕維亞皮亞查的噴泉,比薩大教堂[圖4]的布道壇和競技場禮拜堂的圣母像。
上一篇:
已經沒有了。
下一篇:
已經沒有了。